116、八零知青不回城(3 / 4)

作品:《为人民服务[快穿]

等到大家吵完了,他才抬头问:“你们商量好了?”

陈立恒点头:“当然。”

来娣爹妈还想说什么呢,田蓝就做出不耐烦的模样:“行了,不愿意就滚蛋。烦死人了,谁有空跟你掰扯!白耽误我复习的时间。”

其他知青面面相觑,也跟着表态:“就是,学习时间多紧张啊。我们还等着被国家挑选呢,都会浪费我们时间。”

眼看着两边又要吵起来,最后还是大队书记发了话:“行了,读书是好事。我看来娣挺机灵的,说不定将来就是个女秀才。这个主我做了,来娣也17岁了,大姑娘,眼下住在知青点上工,自己养活自己。”

来娣爹妈急了:“我们养的一遭姑娘就白养了?”

秀秀没憋住:“谁养谁呀?来娣一个人干的活够养活好几个了。”

田蓝看了她一眼,等到她不敢吱声,才开口说话:“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前提是子女已经结束学业开始工作。来娣现在自己都半工半读呢,哪有能力赡养你们?况且你们现在也没到当老封君的年纪吧,还是不能去生产队做工了?”

这对夫妻跳脚:“那也不行,17岁的姑娘了,咋就不能养家?”

他们吵着闹着把女儿送过来上工,不就是为了让她挣钱贴补家用吗?

钱都被她自己花了,那还不如让她继续在家里伺候一家老小吃喝拉撒呢。

田蓝话风一转:“那好啊,赶紧走吧。本来我还想着除了来娣自己生活必须的费用之外,剩下的钱交给你们替她攒嫁妆呢。现在看来,也不必了。正好省的麻烦。”

“不不不,不麻烦。”来娣爹妈笑逐颜开,“哪里麻烦了?肯定是我们给她收着钱啊。丫头年轻不经事,哪里能攒得住钱?不麻烦,真不麻烦。以后工钱我们收着。”

嗐,就在本村上学,能有多少开销?一年到头10块钱顶天了。村里的粮食不值钱,丫头片子又能吃多少?至于其他开销,乡下人能开销啥呀?倘若真的开销大,乡下根本养不活人。本来就没啥进项。

别看这两口子拿不出手的模样,他俩心里的小算盘拨得可精了。算出来是自己占便宜,他们就态度坚决地表示,完全支持知青点的决定。

以后,来娣就留在知青点了。

这边吵嚷声结束,看热闹的人群中又有人开始嚷嚷:“那得一碗水端平啊,她家困难,我们家就不困难了吗?我家好歹还上完了小学呢,为啥不能在知青点上工。”

一个人开口,其他人的胆子跟着肥:“就是,这事儿得公平地来。”

谁不知道现在知青点挣钱,谁又不晓得钱是好东西,有好东西,谁又不想往自家扒拉。

说个实在的,心疼孩子的人家即便不要工钱也想把孩子往知青点送。别的不说,起码不缺糖吃吧。好歹也能让孩子甜甜嘴。

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大队书记都听不下去了。

要点脸行吗?这本来就是人家知青自己搞的东西。一个两个都想占知青点的便宜。有能耐,咋不自己想办法找出路?

大队书记开口训斥了大家几句。但他平常就是个和气的人,而且在钱面前,谁都想为自己争取利益。所以,社员提意见的声音并没小下去。

田蓝和陈立恒交换了个颜色,开口道:“也行,那就照着来娣的规矩来。反正得达到中学的文化程度,才能接着干下去。”

原先还吵吵嚷嚷的社员们都大喜过望,完全没想到下放知青会这么好讲话。

搞的那些家里孩子年龄不凑巧的,一个个都懊恼不已。

白吃了好大的亏。

其实他们也行嘛,技术活不会干,体力活总能干吧。

大队书记拉下脸:“够了啊,一个个贪心不足蛇吞象!现在知青点收你们的高粱壳子收玉米芯,白让你们得了钱你们还不高兴?就不该给你们好脸!也不看看才多大点的地方,你们也不怕把房子挤垮了。”

众人悻悻,想到自家得到的外快,一个个都缩下了头。

田蓝趁机发话:“其实也可以把活派给你们,但我们不是担心过年忙,家家户户没空嘛。”

社员都喊出声:“有空有空,我们都有空。”

大队书记操心,怕这两年轻人面嫩,叫人牵着鼻子走,又叮嘱一句:“你理他们!一个个惯的。啥便宜都想占,吃啥啥不够。”

陈立恒解释:“也不非得到我们知青点来上工,在家也可以做活。比方说高粱壳子和玉米芯子我们都要粉碎了才能继续加工。这粉碎的事,完全可以各家自己做,我们出加工费。”

哎呀,这可是白挣钱的买卖。

粉碎高粱壳和玉米芯坐在家里就干。谁家还没个磨盘,家家户户都是现磨的玉米面和高粱米,现在拿出来挣钱,多好的交易。

众人都欢欣鼓舞,一个劲点头表示自家没问题。

田蓝趁机定下规矩:“各家自己家有的就不说了。我们从粮站运过来的高粱壳子还有玉米芯子,过来拿货加工的话,都要按手印。拿了多少还回来多少,如果敢在里面乱加东西被发现,那这家都取消加工的资格。”

大家伙儿都点头,是这个道理。省得有人使坏,拿高粱壳子和玉米芯喂猪,然后拿草粉以次充好。

“加工费也在这里说一下,一斤一厘,到时候要是效益好,再加钱。”

众人在心里算了笔账,自家的磨盘,一天磨个100斤不成问题,那就是一块钱。等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有20来块钱的进账。

这钱真不少了,可以让大家都过个宽绰的年。

大家伙儿得偿所愿,也不围着继续看热闹了。还有人家急着赶紧回家检查自家的磨盘,省得到时候耽误了挣钱。

闹哄哄的人群散开,田蓝招呼来娣:“走吧,进屋开始学习。”

知青们往屋里走。

陈立恒则和大队书记去边上说话:“叔,我听说咱们大队有些人家穷的没裤子出门。”

大队书记脸上一热,虽然这些年都宣传越穷越光荣。可大家谁心里没数啊。哪个大队穷的话,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本大队的姑娘也是拼命往外面跑。

他点点头,有点不自在:“穷啊,没办法,咱这儿的土都穷,人怎么能不穷呢?”

陈立恒笑了笑,直接切入主题:“我们几个商量过,觉得这样不行。我们想了个法子,可以先借支,把棉袄棉裤给他们置办上了,后面用工钱抵。可我们没门路,买不到布也买不到棉花,所以有心无力。”

大队书记瞪大了眼睛:“他们到抵什么工?”

哦,想起来了,再穷的人家也有磨盘,不然根本没办法吃饭。

现在天冷,家家户户的磨盘也搬进屋里了,不然你磨山芋粉或者高粱米,风一吹,啥都没了。

如此一来,没裤子出门的人也能干活。

大队书记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人家知青娃娃能想的这么仔细,可见是真的思考过了。

怎么解决村里的贫困问题,本来不是他们的工作。结果娃娃也干了。

他在边上叹了口气,突然生出了萧索的心思。他年纪大了,已经没用了,这些年也没给大队做啥事,是不是该退位让贤了?

他眼睛瞧着对面的知青,心中又难过。是有能干的人,可人家不是赵家沟的人啊。人家最多还在这里呆半年,人家考上大学就走了。

即便考不上,人家也要回城里了。都耽误了人家孩子这么多年,总不能把人一辈子都框在这个穷山村里吧。

大队书记摆摆手,叹了口气:“棉花和布的事,我来张罗,你们别开这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