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八零知青不回城(1 / 2)
作品:《为人民服务[快穿]》田蓝睡了很久。
她记得自己坐在床边,抓着陈立恒的手。那个威风凛凛的祝融将军已经变成了皱巴巴的小老头。
其实他的年纪并不大,走到生命最后一刻时,他还没来得及过60岁生日。
但没办法,战争摧残了他的身体,建国以后,他又一直奔波在军工建设事业上,身体早就垮了。
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时不时就会因为心脏麻痹晕厥,好几次差点悄无声息地死在书房里。
现在,医生宣布他快要不行了,田蓝和他都觉得能够接受,也没有特别悲伤。
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嘛,早死晚死,终究会化为一团灰烬。
陈立恒回顾一生,感觉没多少遗憾。虽然不是事事尽善尽美,但他已经尽力,那就问心无愧。
唯一的遗憾就是,他感觉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劝田蓝生个孩子。
“这样我走了,好歹还有个人陪你。”
遗憾吗?田蓝认为不遗憾。因为这一生她过得很充实。有家庭有事业也有朋友。大家并肩合作,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只是看着躺在病床上已经走到生命尽头,却还是为自己担忧的陈立恒,她又隐隐约约有点后悔。
如果有个孩子的话,也许他就不会那么担心。
其实他有什么好不放心的呢?历经几世,活了这么多年,她完全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他这人啊,就是好操心。
在军工大学那些年,他还因为从欧美留学回来的教员有喝咖啡的习惯,而国内当时不生产咖啡,就撺掇她研究咖啡豆的种植。最后还真在云南种出气候了。他们自己产的咖啡豆甚至出口创外汇了。
因为这事儿他可得意了,一直跟她吹嘘,当初财政部想把他要过去,绝对不是看走了眼。事实证明,他本来就有经济头脑。
吹的和真的一样。
一辈子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钱,总是随手掏钱掏粮票资助学生和教员,如果不是秘书,每个月强行给他在食堂留下足够的伙食费,他自己早就连饭都吃不上了。
这么个人,还好意思吹有经济头脑?两辈子都不会管钱。
田蓝觉得好笑。
她怎么就跟这人过了一辈子?临了了,还让他操心。
她好的很呢,不管碰上什么事,她都能好好的过下去,她还有工作,她有自己的事业。
只是天气晴朗时,独自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晒着大太阳,她才会偶尔想起他们的过往。
那天,她不过是笑着笑着就睡着了。一直睡了很久很久,久到看见自己的学生惊慌失措的跑过来,久到看见他们围着自己哭。
为什么要哭呢?人总要死的,不过是早和晚的区别而已。生命的意义不取决于长度而取决于它存在的价值。人的一生漫长而短暂,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就已经足够了。
她回顾自己的一生,不尽如人意之事总难避免。但她尽力了,那么她就问心无愧。
田蓝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其实作为经历两世的人,她特别好奇有没有天堂和地狱的存在。可惜天不遂人愿,她就这么一直飘着,直到迷迷糊糊地听到了一阵呜呜的哭声。
田蓝感觉奇怪,她的墓碑都不知道送起来多久了,怎么还有人哭呀?
“呜呜呜,兰花花,你太傻了,你为什么这么想不开?”
哭声实在太大,不停地在她耳边拉锯,又悲伤又惊惶。
她实在被吵得吃不消,下意识地睁开眼睛。那不过是臆想中的动作,结果眼睛真睁开了。她瞧见了一圈脑袋。
趴在床边哭的女孩还在呜呜呜,某人看见躺在棺材里的尸体睁开眼睛,她吓得瞬间打起了嗝,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周围的人都吓到了,一开始有人喊:“诈尸了,诈尸了!”
紧接着喊话的人脑袋上挨了一巴掌,更多欣喜若狂的声音接二连三响起:“兰花花你没死啊?你还活着!快,喊赤脚医生过来。那个蒙古大夫,居然说兰花花死了!”
还在打嗝的女孩一把抱住田蓝,呜呜呜哭得更加激烈,伴随着哭声与打嗝声结结巴巴地直抒胸臆:“兰花花,你没死,太好了。你个傻瓜,你为什么要跟老九跳河?你是不是疯了?好不容易能回城了,你发什么傻呀?离婚就是了,怎么样也不能想不开呀。”
短短的一段话,她磕磕碰碰地说了足足好几分钟。
这段时间里,田蓝脑袋瓜子被强行塞进了一些散乱的记忆片段。结合这些片段和这位姑娘的哭诉,她可算勉强搞清楚自己现在的状况了。
哦,应该是又穿了。
这个时代应该是70年代末期或者80年代初,知青大回城的时候。
按照国家政策,已经在下放地区成婚的知青,因为原籍无法解决其配偶的工作问题,所以原则上不能回城。
为了跨过这道硬杠子,大批知青选择与配偶离婚,好返回城里。不管配偶是农村人还是和自己不是一个城市的人,大家都得赶紧去领了离婚证,不然就只能继续待在下放的农村。
原主和她丈夫都是城里人,双方原生家庭也都给他们找到了工作。假如不是他们一个来自上海,一个来自北京,那简直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悲剧就在于他们老家不在一起,要回城只能离了婚一个回上海,一个回北京。
父母殷切期待子女回城,而夫妻又不忍心分离。这对小两口承受不了强大的压力和内心的煎熬,双双选择投河殉情。
估计就因为这样,田蓝的魂魄穿到了她身上。
唉,这事儿闹的。
已经活了两辈子的田蓝忍不住感叹,多大点事,非得要死要活的吗?
虽然说这时代人的粮食本随着户口走,异地调动工作又非常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呀。
首先一条,可以找人换工作。无论上海还是北京,都是人人向往的大城市。他们有调到一块儿的需要,别人同样有啊。只要自己找到互调工作的人,那这事就能解决。
如果调换工作没戏,那就考大学呀。知青知青,知识青年。即便已经丢下书本七八年,但死都不怕了,你还怕学习吗?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试试怎么知道肯定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