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唐第一杠精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92章 悉因果圣人引诏辨雄才(1 / 2)

作品:《大唐第一杠精

其实真要说是武力扩张或强权外交的鹰派作风,李大德并不符合。

别看他在太原又是搞特区又是整军权的,还鼓动隔壁邻居家打架,借机吸血,颇有些乱世枭雄的姿态,但究其根本,不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庞大能量在幕后支撑着他的偷懒想法而已。

老李家真正的鹰派,只有李世民。

他才是真正意义上一心靠武力和强权来维护国家利益之人,而非老李的虚与委蛇或李建成的能屈能伸。

所以韩信的故事老大和老三各讲一半,吸收到他这里就成了“成功者怎么做都对”的结论了。比如说,在成为大将军之后杀掉当年侮辱自己的屠户,吃瓜群众也一定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他是这么信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没有李建成那种“我啥朋友都交”的宽阔心胸,当然也不似老三那般“什么人都敢揍”的小心眼。大抵也正是因为这般相对坚韧的性格,老李才喜欢把硬仗都交给他打。

李渊认为老大继承了他待人以宽的心胸,老二继承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老三则留下了他的机敏聪慧和识人之明,却不知这几个词,实在和他本人关系不大。

此刻的后者难得迎来好心情的一天,正在两仪殿处理这两天因为做坏事而积压的政务。

当然了,也可能是为切实感受一把用传国玉玺办公的感觉。

“就这破玩意儿,真是和氏璧?”

御案后方,老李把玩着手里一个一寸见方的青翠印玺,颇觉得有些“名不副实”。但想想毕竟是用玉璧改的,小巧才是应有之意。

不过相比他往日办公用的印玺,这玩意儿实在小的过分,简直成了私章。就这边角还缺了一块,用黄金修补,活像是穷人家没钱买新衣服,在旧衣服上打了补丁一般。

“难怪那厮在时只做收藏,从不见他拿出来用……”

李渊撇了撇嘴,寻来印台蘸了一下,随手拽过一本奏折就盖了上去。

嗯,一堆鬼画符,比汉篆还复杂,完全看不懂。

正想到汉篆,盖完章的某皇帝忽觉手指按住的位置有些粗糙,抬手就见在顶端扭龙下的印玺肩部还真就刻了一排汉篆。凑到眼前,就发现刻着一排“大魏受汉传国玺”的小字。

“……呸!不要脸!”

老李鼓了鼓胡子,待翻了个面,却发现在另一边的侧面又被用隶书刻了“天命石氏”四个字。

“……”

他已经不想吐槽了,就这破玩意儿,要是他某个糟心的三儿子在场,没准还会来上一句“这特么那是传国玺,分明是留言墙”的感慨。

强忍着扔去墙角的冲动,前者默默把玉玺塞进一个包装极其华丽的金盒中,扭头看向刚刚被他盖章的奏折,却发现是一封来自潞州总管的奏表。

“朕啥时候封的潞州总管……”

李渊下意识的从头开始看,却是越看越茫然。

奏表里说,潞州所盗之秋粮已经如数追缴回来,损失不大。在各县主官以及大户的积极配合下,俱已返还给百姓。可惜的就是那些被烧毁的房屋和秸秆没法搞,不过不要紧,牛氏与苗氏愿意出资补偿各县乡的损失,某潞州刺史也愿意无偿捐献钱五万贯,绢二百匹。

“……无偿出资?”

老李自奏表后茫然抬头,要不是身前张半月在那躬身站着,不远处还伺候着几位宫女内侍,他都想给自己一巴掌。

开什么玩笑呢,潞州一地世家居然无偿搞起了基建,还不求回报?梦也不是这般做法吧?

还有那五万贯,就郭子武这种小门小户出来的刺史,家底都掏干净了吧?

“不对!这里面定有大问题!”

李渊只想了片刻,就惊觉刚刚奏表里虽然一笔带过,但所写是“各县乡”而非一城一地,说明不是小事。别说是郭子武,便是牛氏和苗氏,不伤筋动骨都别想搞定。

一定是这两家出了什么大事,被捏住了把柄,才会这么老实的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