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有钱任性(2 / 2)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洪武二十三年进入尾声。

同时也意味着,洪武时代的结束。

为了安慰自己的父亲,也是为洪武时代做一个告别,朱标少有的奢侈了一次,举行了盛大的新年庆典。

从内帑出钱,将洛阳城装点的无比喜庆。

就连最喜欢上书的御史,都很识趣的没有拿这件事情说事儿。

新年当天,在奉天殿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文武百官全部到场,还邀请了京城的耄耋老人、德道模范,各国的使节,僧道代表等近万人参加。

朱元璋和马太后自然就是主角,所有的人都在围绕他们转。

马太后还好,主要是老朱,大感欣慰。

骤然从权力中心退出,还要克制不抢儿子的风头,内心其实是非常难受的。

这一刻,心中积压的情绪全部释放。

当天可以说宾主尽欢。

当然,除了庆典之外,朝廷还公布了几道旨意。

其中一道是关于年号的。

朱标的年号就是之前商量好的建章。

黄历四千零八十六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改元建章。

以后得一应文书、历法,全部要更改。

对此群臣早有准备。

如果是继承皇位,新皇登基不能直接改年号,必须要让上一任皇帝的年号走完全年。

新一年的第一天,才能启用属于自己的年号。

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不能废弃。

所以,朱标在今天宣布自己的年号,是礼法要求。

群臣感到惊讶的,是年号本身。

建章这两个字可大不一般。

不论是字面意思,还是它背后代表的汉武帝建章宫,都可以看出新皇并不想当守成之君。

再联想到他登基后的第一把火就是烧内阁,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虽然百官很不喜欢变革,但对于内阁扩权还是喜闻乐见的。

而且,虽然新皇的年号不是文什么什么,但总比洪武啥的要好吧?

不过很快他们就不这么想了。

朱标下达了第二份旨意,也是他登基后的第二把火。

朝廷五年工作计划。

计划内容并不复杂,就是让地方衙门做一些基础性的建设。

比如平原地区,修桥铺路、鼓励农耕、建设水利设施。

山区也同样要修桥铺路,尽量为深山里的百姓修一条出山的通道。

如果条件允许,也要建设水利设施。

除此之外,还要勘探矿产。

如果有矿藏就要及时上报,由朝廷决定是否开发。

这些事情说起来并不复杂,类似的情况历朝历代都发生过。

通俗来讲,这叫劝课农桑。

不过那时候都是提倡性质的,做不做不强制。

而这一次不同,朱标下令吏部重新修改官吏考功标准。

将这份计划的完成情况,列入考察项目内。

这一下就不一样了,从提倡变成了强制执行。

而且是全国上下一体进行。

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群臣自然是纷纷反对,理由也很简单,劳民伤财。

而且去年才下旨让休养生息,不可轻易扰民。

又颁布这样的计划,岂不是前后矛盾?

自然用不着朱标解释,李善长出面说道:

“此方案乃内阁制定,全面考虑过可行性。”

“没有任何一项,是超出官员能力的。”

“我甚至可以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也不配为官。”

“至于劳民伤财……分五年完成,并不影响百姓休养生息。”

“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一旦完成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百姓。”

一席话说的群臣哑口无言。

正如李善长所说,此事确实不复杂,而且是利国利民之举。

他们真正无法接受的,是朝廷强制去做这些事情,相当于是给官吏肩膀上加担子。

又不是负重冠军,自然没人想给自己加担子。

可他们绝不敢公然说,我们不想加担子。

只能再次找借口:“这一切都需要钱财,地方衙门没钱啊。”

自税改以后,地方衙门就断了收入。

考虑到实际情况,朝廷给每个衙门都划分的有职田,就是专属衙门的田地。

一年的开销全都从职田出。

不够了是你们花的多,要检讨。

多了,你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朝廷不管。

这些钱用来给吏员发俸禄、购买办公用品、修缮房屋之类的,是绰绰有余的。

但用来开展大项目,是绝无可能的。

以前官吏想有所作为,大多都要问当地富户募捐。

可是大明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的打击地方大户,导致富户数量锐减。

还剩下没被打的富户,也都学会了财不露白。

想找他们募款,恐怕不容易。

关键是,这种全国性的大动作,也不适合去问富户募捐啊。

那成啥了。

朝廷靠富户过日子?

然而,朱标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立即说道:

“以后赋税三成归地方,专门用于这些计划的实施。”

“嗡……”这一下群臣又炸开了锅。

允许地方截留赋税,这不是鼓励他们贪腐吗?

而且三成归地方,国库收入就少了,钱还够花吗?

这时,户部尚书裴有为站出来说道:

“陛下,以大明的岁入,除去军饷、官员俸禄等各项开支,所余已然不多。”

“如果将三成返归地方,粗略估算每年会出现六百万贯的财政赤字。”

六百万贯?

听到这个数字,百官像是找到了突破口,纷纷以此为借口阻挠新政的施行。

经过几次变革,这两年朝廷财政是有盈余的。

国库每年能存下来两百多万贯,要知道这是在官员涨俸禄,军队发军饷等等之后的盈余。

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在一下子变成赤字六百万,这绝对不行。

朱标不动声色的道:“裴卿的意思是,如果能解决这六百万贯的赤字,这计划是可行的是吗?”

裴有为想了想说道:“可不可行臣不敢断言,但只要能解决赤字,臣以为可以一试。”

听到这里,群臣忽然察觉到了不对劲儿。

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唱双簧啊?

再想到裴有为计官出身,以及他们背后的陈景恪,群臣更加肯定的自己的猜测。

可是还不等他们有所反应,朱标就先一步说道:

“那好,每年从内帑出六百万贯,填补国库亏空。”

“以五年为期,看看这份计划到底是什么效果。”

这话突出了一个有钱任性。

内帑不缺钱,这些年老朱存了有大几千万贯。

且每年还有几百万贯入账,足够朱标实施计划了。

说到这里,他看着群臣意味深长的道:“诸卿不会不同意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