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大功告成!偷香公主!皇后皇后(1 / 5)

作品:《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这话一出,全场文武官员顿时不淡定了。

惠亲王绵愉出列道:“皇上,臣觉得恩赏太过了。”

宗室亲王,可以称臣,也可以称奴才,但一般的时候都是称奴才,后世恭亲王给慈禧的折子中,大多也自称奴才。

而此时,绵愉用了臣这个自称,可见其严肃性。

接着,绵愉继续道:“皇上,内阁侍读学士和一等子爵,任何一个便已经可以表彰苏曳的功劳,而皇上两者一起给,已经是厚赏太过。”

“如今,又要赐婚寿禧公主,恐引非议。”

“不如等到苏曳再立新功,再行赐婚,那样方才名正言顺。”

绵愉说这话当然有私心,但是更多的是公心。

他觉得皇帝的性格实在是太天真,喜欢起一个人来,就喜欢得不得了,封赏得过头。

而讨厌起一个人来,就连一眼都不愿意多看。

现在八旗和苏曳对立,皇上你如此重赏苏曳,让八旗勋贵怎么看?

如果是高宗,那还没有事,因为高宗威望高,权力近乎无限,完全可以乾纲独断。

再往下哪怕仁宗(嘉庆),宣宗(道光)帝,都已经失去了这种乾纲独断的威望了。

当然,大家可能无法推翻你的决议,但是这是损失你这个皇帝的威严作为代价的。

哪怕是世宗皇帝之威,也都无法真正和天下群臣对立。

苏曳不想要昨天的凯旋大典,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端华出列,载垣出列,杜翰出列,文庆出列。

几乎所有军机处大臣,齐刷刷站出来反对。

这等情况真是少有,肃顺一党竟然和绵愉一党,完全站在了一起。

皇帝陷入了纠结之中。

此时,他稍稍从之前上头的情绪清醒过来,这才开始正视八旗勋贵的对立情绪。

然后,他陷入了沉默。

足足好一会儿道:“赐婚寿禧公主,既是公事,但归根结底是朕的家事,所以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犹豫再三之后,皇帝决定坚持到底,不打算妥协。

一是为了他自己的权威,二是他确实答应过。

“拟旨,苏曳和寿禧公主天作之合,特赐婚!择一吉日,成婚。”

苏曳上前,道:“臣谢主隆恩。”

全场大臣沉默以对。

既然皇帝这般说,那群臣就无法再反对了,但是却可以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此时,皇帝算是敏锐感觉到,群臣这种对立的态度,甚至隐隐从苏曳头上,转移到他这个皇帝的头上了。

他稍稍有些不安。

虽然他是皇帝,而且大清的皇帝只要成年之后,基本上都是大权独揽,臣子很难抗衡。

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其实稍稍有了变化。

因为局面恶劣,发逆作乱,加上洋夷入侵,使得皇帝的威望和权力是在下降的,皇帝有求于臣子的地方越来越多。

而且他太年轻,继位的时候本就威望不足。

但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接下来的朝议,依旧正常进行。

甚至大臣们依旧非常恭敬,而且看上去也仿佛非常主动,但是苏曳能感受得出来,甚至苏曳也感受得出来,在场很多八旗勋贵大臣,已经有些消极对抗了。

皇帝太年轻,政治手段还不够老练,抬高苏曳的同时,太打压八旗勋贵的情感了。

封赏了苏曳之后,接下来只有一个重要的议题。

皇帝道:“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提出要修约,众卿看该如何是好?”

此时,皇帝的口气很郑重,但是还不够郑重。

所谓修约,就是英国、法国、美国要求清廷履行之前的承诺,让英国人进入条约中规定的口岸城市,并且开放更多的口岸等等。

上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夏条约》等等。

之后,清廷和西洋诸国相安无事了好几年。

1847年之后,西洋诸国感觉到这些条约签订之后,没有达到预想中的利益,所以想要得到更多。

而另外一方面,清廷签订条约之后,不少条款也没有履行。

所以当时就提出修约的意见,而且让清廷履行相关承诺,但清廷不允许,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

只不过,最近西洋诸国正陷入拿破仑之后最大的欧洲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英国、法国、奥斯曼等国纷纷卷入其中。

所以,暂时无力对清廷进行军事行动。

要说起来,不管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相较于克里米亚战争,不管是规模,水平,还是烈度,都是小儿科了。

完全十倍的差距都不止。

而清廷一开始把外交权力全部交给两江总督,而后又移交给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

但是这些人,压根没有国际视野,愚昧不堪。

这群人通常有两个极端,在对方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拼命耍横,极度强硬,一个比一个秀自己的硬骨头。

而一旦对方动用武力之后,立刻就怂。谈判的时候,根本不会讨价还价,不管对方提出什么条件,全部照单全收,直接签字。

但是签完之后,又准备毁诺,又不去执行。

总之,完全一言难尽。

皇帝问了之后,群臣果然又是老一套,不必理会之类,让两广总督周旋之类。

因为西洋诸国说要修约,已经好几年了,威胁也好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