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照单全收(中)(3 / 4)

作品:《好莱坞的亿万富豪

看看前面提到的两位先行者就知道了。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境内,绝大部分油田都在阿布扎比,而邻近的迪拜,直到1966年才在其附近海域勘探到了油田,并且储备量较之邻国要少得多。1969年迪拜开始正式产油,到了1990年,与原油开采相关的产业总产值,已经占到了迪拜GDP的24%。但此时,阿布扎比还有920亿桶石油储量,而迪拜,则只剩下了40亿桶。

在油气资源行将枯竭的大环境下,迪拜成为了一众酋邦中率先开启经济多元化进程的那一个,谢赫-拉希德开始领导国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元化贸易经济政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幢幢瑰丽雄奇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旅游与休闲娱乐业成为了迪拜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其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也成为了整个中东乃至全世界投资者津津乐道的南深金矿。

但一个资源贫瘠的小渔村,想要发展成一座指引全球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大都会又谈何容易。在这一过程中,迪拜需要克服诸多金钱之外的阻碍。为了获得欧美市场的认可与帮扶,迪拜让渡了许多核心利益。例如从1985年开始,迪拜便在其港口周围启动了杰贝阿里自由区JAFZA,为外国公司无限制地输入劳动力和输出资本提供便利。

自由贸易区的外国公司享受50年免征企业税,且可以续期的政策。没有增值税、没有资产税,居住在阿联酋的个人也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除此之外,迪拜政府还在积极推动扩大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让所有在迪拜注册的公司,都可以100%完全由外国人所拥有——也就是说,迪拜这些年的繁荣景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国家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外流转。

2016年255亿美元的FDI里,有30%来自加拿大、13%来自英国、11%来自法国、8%来自西班牙、7%来自美国,另外还有总计247个海外直接投资项目,25%来自美国,16%来自英国。一旦这些外国资本停止流入,迪拜的经济将立刻陷入崩溃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迪拜将自己的国家打包卖给了欧美资本,这才换来了“海湾之虎”与“中东首都”这两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如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的称号。

经济活力与国家命脉被西方社会深度掌控,也是202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所以会不顾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反对,签署《亚伯拉罕协议》,与以色列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没得选。

而卡塔尔也面临了同样的情况,只不过选择的应对方式不同。2008年,卡塔尔发布了他们的“2030年国家愿景”,表示要将卡塔尔转变为一个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社会。这个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2200亿美元,大幅提升了卡塔尔航空的机队规模与服务质量,并且将免签政策扩大到88个国家的所有居民,使其成为了整个中东旅游业最为开放,酒店市场最为繁荣,发展势头也最强劲的经济体之一。

不过,想要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卡塔尔,并没有将国家开放给一众欧美资本巨鳄,让他们在阿拉伯半岛东边的突出部大快朵颐。相反,政府公开倡导社会各方面的“卡塔尔化”,增加公共和私营部门雇用的卡塔尔公民数量,增加卡塔尔资本在各行各业的持股比例,减少对外国资本和外国劳动力的依赖。

在卡塔尔政府看来,他们拥有比迪拜多六倍的原油储备,还有世界排名第三的天然气储备,仅次于俄罗斯与伊朗。自然资源的极大丰富,让他们有底气自己出钱完成国家的现代化。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将触角伸向欧美国家。

英国是卡塔尔海外投资的第一目的地,这个酋长国购买了一些英国最珍贵的房地产,包括丽兹酒店、哈罗德百货公司、金丝雀沃夫金融中心、伦敦市中心最令人向往的地区的无数私人住宅,以及英伦三岛最高的建筑碎片大厦。过去的二十年里,卡塔尔也一直在吃进英国支柱型企业的股权,例如巴克莱银行、塞恩斯伯里超市、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希斯罗机场、英国航空公司甚至是伦敦证券交易所。仅2016年的前10个月,卡塔尔就从英国上市公司那里,获得了将近5亿美元的股息。

法国和德国则是卡塔尔在欧洲的第二与第三大投资接受国,穿着白色罩袍的王室成员们在巴黎大肆收购豪华地产,并入股了多家法国领先公司,媒体集团Lagardere、石油巨头TotalEnergies、航空航天巨头EADS、公用事业公司Veolia、核电生产商Areva、时尚品牌巴尔曼、巴黎春天百货,以及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和法国酒店集团雅高。在德国,卡塔尔是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的最大股东,并持有科技公司西门子、德意志银行、航运公司赫伯罗特和建筑巨头Hochtief的股份。

相较之下,卡塔尔国家资本在欧洲大陆挥舞着钞票大肆购买珍惜资产的同时,本国的FDI,只有可怜的亿美金,比2015年的亿美金又下跌了许多。

也就是说,2010年世界杯申办成功之后的经济红利,欧美资本基本上一点都没有分到。

要知道,卡塔尔也没有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增值税和资产税,之所以没有大量的外国资本涌入,只是因为人家根本不愿意把这条口子放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