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辑 历史的交叉与转折(2 / 2)

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大旗,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外国列强。与此同时,英、法、德、奥、意、日、俄、美8国列强公使联合照会清廷,要求“剿除义和团”。当时,朝廷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廷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廷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

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此时,各国政府增派来的侵略军已达到2000余人。6月10日,外国侵略军2000多人在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攻,沿途遭到义和团民众的抵抗。11日,义和团与侵略军在落垡车站附近展开白刃战。18日,义和团将进犯廊坊车站的侵略军包围起来,发动攻击,打死打伤侵略军数十人。19日,西摩尔败走天津,途中遭到民众堵截,死伤374人。22日,狼狈退到天津西站。6月17日,另一支侵略军在大沽登陆,进犯天津,一路处处挨打,直到23日才窃据老龙头车站,并和在西站的侵略军会合,到达天津租界,向天津城发动进攻。7月6日起,18000多侵略军在大沽口登陆,天津战事十分激烈,张德成领导义和团在紫竹林与侵略军血战三天后,天津失陷。

天津陷落后,清政府加紧了投降活动,而八国联军加快了对北京的侵略积极部署进犯北京。8月4日,侵略军两万人,分两路沿运河两岸北犯。12日,联军攻占通州。次日,联军直指北京城下。慈禧得到消息后,认为京城不保,便匆匆逃往西安,使八国联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京。随后,侵略军在城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宫中的宝器、颐和园的宝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此时,专意于我国东北的沙俄也派兵10万,在我国东北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万余无辜的中国人遭到血腥屠杀,沙俄继而还强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卖国贼慈禧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随后,慈禧又颁布“剿匪”上谕,正式宣布“痛剿”义和团。至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合流。

除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之外,其他侵略者也乘势而来,并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利益。1901年9月7日,一纸《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把八国列强和趁虚而人的比利时、荷兰、西班牙都恭送回本国,也把在风雨中飘摇的清朝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慈禧无耻签辱约

慈禧是有名的卖国贼。她利用义和团是为了杀帝国主义列强的威风,也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地位。她看到帝国主义列强与自己关系有所缓和,便派清军镇压义和团。这才导致天津失陷,紧接着,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一行逃到了西安,在那里,她仍没有忘记奢侈的生活,命令各省应解京之钱粮均转输西安。

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但他们的目的是想从清朝得到好处,而不是推翻清朝,让清朝替他们统治中国人民更好。1900年12月,他们拟订了《议和大纲》,共12条。李鸿章将《议和大纲》呈送给慈禧,慈禧一看没有惩罚自己,非常高兴,一一答应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出的条件,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又命令李鸿章按《议和大纲》的条款,将那些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官员载漪、载澜发配新疆,永远监禁;毓贤即行正法;英年、赵舒翘赐死;刚毅斩。帝国主义侵略者这才罢休。

1901年9月7日,奕励、李鸿章代表清朝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奥、比、西、荷n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赔偿军费45000万两(沙俄分赃最丰,高达13000万两以上),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000万两;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守卫,中国人不准入内;拆毁从北京到大沽口沿途的所有炮台,各国有权在北京至山海关的12个城镇驻兵;对那些反对外国人的清政府官员革职查办,永不得再用;严惩拳匪,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修改通商口岸行船条例,可以自由进入各通商口岸;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专门负责办理外事……

《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祸国殃民的慈禧从西安又回到了北京。从此,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

●革命团体遍全国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后,革命的思潮迅速发展。许多革命团体在各地纷纷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湖南的华兴会、江浙的光复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等。

1903年11月4日,黄兴邀秦毓鎏、章士钊等十多人,商议筹组革命团体。1904年2月巧日,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与会者百余人,推举黄兴为会长。

1904年10月,陶成章到上海,和国民教育会暗杀团成员龚宝铨密商,要组织一个革命团体。于是,光复会在上海成立,会长为蔡元培。光复会的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誓词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誓扫妖氛,重新建国,图共和之幸福,报往日之深仇”。他们把光复、复国和建国、共和联系在一起,高度统一了革命思想。他们建立严密的组织,以暗杀和暴动为革命的主要手段,成员大都是浙江人。光复会是一个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会党、商人、工匠和少数地主士绅组成的革命团体。光复会成立后,徐锡麟、秋瑾、章炳麟等先后入会。陶成章还组织会党势力成立龙华会,作为光复会的外围。

1904年春,两湖志士刘静庵、曹亚伯、胡瑛、张难先、吕大森、宋教仁等人齐集武昌,商谈革命方略,成立革命组织的时机成熟。1904年5月,张难先、胡瑛与朱元成、雷天壮、陈从新、毛复旦、李胜美以及学界的吕大森、曹亚伯、欧阳端骅、康建堂等12人在武昌新军斗级营召开筹备会,推吕大森起草章程,胡瑛、张难先、康建堂、朱元成四人审查,决定定名为“科学补习所”,表面上以“集合各省同志,取长补短,以期知识发达无不完全”为宗旨,实则以心记“革命排满”为宗旨。7月3日,科学补习所正式成立,吕大森任所长,胡瑛为总理,时功璧任宣传干事,宋教仁为书记干事,康建堂任庶务干事。还确定各处代表负责联络:刘度成为武高等学堂代表,陈应甲为武普通学堂代表,刘静庵为前锋营代表,朱子龙、李胜美为工程营代表,宋教仁、欧阳端骅、刘复基为文普通学堂代表,朱子陶、易本羲驻所办事。

●黄兴的革命生涯

黄兴,原名黄轸,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他去武汉两湘书院读书,开始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和维新思潮。1902年,由于成绩突出,他被选派到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在那里,他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终于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革命道路。黄兴是个一朝定志终不悔的人,直到他去世,一直未改初衷。

1903年,沙俄侵占东北的强盗行径激起留日中国学生的强烈反对,黄兴积极参加了这一抗俄运动,先后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对留日学生秘密进行军事训练,为以后的武装起义积蓄力量。

1903年5月,黄兴回国,在湖南长沙明德学堂以教学为掩护,积极发展革命力量。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之际,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12位(一说为20余人)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借祝寿为名,在长沙秘密会商,决定成立华兴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为避免清廷注意,华兴会对外采用办矿名义,取名华兴公司,其实是华兴会的筹备会。1904年2月15日,在长沙明德学堂董龙璋西园寓所里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有100多人,推定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为副会长。华兴会成立后,黄兴立即着手筹划武装起义,并确定由湖南首先发难,然后各省响应以达“直捣幽燕,驱除鞑虏”目标的革命方略。黄兴还将祖上遗田卖掉,充作军费。黄兴策划起义,清廷已有所察觉。起义因秘密泄露而失败,黄兴出走日本。

在日本,黄兴与孙中山第一次会晤,并结为挚友。1905年8月,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联合组成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成立,黄兴被推举为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在同盟会中是仅次于孙中山的第二号人物。此后,黄兴秘密回国,集中精力发展革命力量,策划发动武装起义。近代史料记载,自1907年起,黄兴在广东、广西、云南边境地区一连组织发动了多次起义。遗憾的是,这些起义都因经验不足、兵力不够而遭失败。这使革命党人的情绪受到很大影响,一些人产生悲观畏准情绪,但黄兴却像一把经受淬炼的钢刀,越磨砺越坚毅。黄花岗武装起义失败后,黄兴在香港疗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解放了武汉二镇。不久,袁世凯率清军包围了武汉三镇。黄兴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立即赶赴汉口。到了汉口,在最危急的时刻,黄兴任革命军总司令,担负起起义最艰巨的任务,与敌军展开殊死战斗。11月20日,黄兴指挥革命军与冯国璋的北洋第四师展开激烈的汉阳争夺战。敌人投入了3万人的兵力,黄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毫不畏惧,顽强抵抗。在他的领导下,汉阳保卫战坚持了24天,吸引了清军的大部分主力,为革命赢得了时间,终于迎来了清廷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革命政府成立,黄兴担任陆军总长。这时,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耍两面手法,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临时政府解体后,黄兴被袁世凯任命为南京留守府“留守”。袁世凯篡权成功,又派人在上海刺杀革命党重要领袖宋教仁。黄兴立即同孙中山会晤,并与他一起发动“二次革命”。1913年7月14日,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不久即以失败告终,他再次逃亡到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黄兴对此表示异议,没有参加。不久,他离开日本去美国,在美国华侨中宣传反袁。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片愤怒声讨中一命呜呼。1916年7月,黄兴从国外回到上海,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但遗憾的是,黄兴壮志未酬,已积劳成疾。1916年10月,他旧病复发,这位杰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在上海与世长辞了,时年42岁。

●革命先驱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人们就管他叫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2岁时,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哥哥孙眉,此后又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夏,他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筹自强”。但他的上书遭到冷遇,他希望依靠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改良的幻想彻底破灭。同年10月,孙中山从上海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经过多方联络发动,于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民主革命纲领。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继续联络同志,于2月21日建立了兴中会总部。

1895年4月,孙中山与陆皓东等策划起义。但由于走漏了风声,起义还未正式发动就遭失败。陆皓东壮烈牺牲,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借流亡之机,他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二民主义思想初步形成。他到各国华侨及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并先后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后,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一个多月后,孙中山被迫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汉奸袁世凯。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了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由此发动了二次革命,实施武力讨袁,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1917年7月,因段棋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由孙中山等制定的《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由于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辞去大元帅职务。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很大鼓舞。特别是1922年6月,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发动叛乱,使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的北伐行动落空,迫使孙中山离开广州。孙中山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又于1923年1月同苏联代表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莫定了“联俄、联共”政策的基础。

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与此同时,加紧了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建立了国共两党和社会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府。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带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假维新“预备立宪”

戊戌变法后,维新思想已深入人心,人们迫切要求社会变革、改变现状。慈禧看到人们要求变革的呼声很高,就开始唱起了假维新的调子。1901年1月29日,慈禧发布“变法上谕”,表示皇太后和皇帝同心一致地要实行变法,要求各地督抚大员参酌中西政要,就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提出建议,条陈朝廷,以备采纳。但上谕又特别指出:封建专制万古不变,而不触及这种制度的旧法可以变通。

以慈禧为首的朝廷之所以要高喊变法,除了国内的压力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列强,取得列强的信任。

慈禧所行“新政”,无非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文章,对其封建专制,不但未有丝毫触动,反而还加强了其专制统治。她的目的对外是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陈天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欢喜罢了;不但没有放出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清廷的假维新既没有产生加强统治的效果,也未能缓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因此,清廷又开始策划“预备立宪”,借以挽救局势。

1905年,一些派驻外国的公使和朝廷中的官员,还有地方上有实权的督抚大员,其中包括袁世凯,向朝廷上书,提出了“变更政体”的要求。由朝廷颁行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来消除统治危机,维护清廷摇摇欲坠的统治。出于这个目的,慈禧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后,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主张仿行立宪。1906年,慈禧终于下定决心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两年后,清廷宣布立宪以9年为期,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皇帝的大权为核心。这表明了清廷并无立宪的诚意。1911年,清廷裁撤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励为总理的内阁,人们称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清廷假立宪的嘴脸终于暴露。

●慈禧临死杀光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元宵之夜,慈禧率众嫔妃到北海观看焰火,本来年纪已大,劳累过度,且又着了风寒,遂染疾病,并有日趋恶化之势。袁世凯、李莲英等见状首先慌了神。他们知道慈禧这个靠山一倒,光绪一旦复辟,决不会放过他们。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光绪早一天死。这些人沆瀣一气,决心置光绪于死地而后快。

一次,李莲英给慈禧梳头,顺便上了几句谗言,说光绪闻知她病重,神色甚喜,吟诗作画,习武划船,特别高兴。病中本来就心情不佳的慈禧顿生怒气,斥骂道:“不孝逆子,想的倒美,哼,他休想死在我的后头!”李莲英闻听慈禧所说“他休想死在我的后头”这句话,欣喜若狂,因为他深知这句话的分量。令人奇怪的是,慈禧说此话不久,光绪就“上面逆满喘咳,下面大便不行,通体困乏,卧榻不起”。御医张仲元、名医杜锤骏等到涵元殿为光绪帝请脉,可是他们谁也说不清到底系何病症。只好开了人参等常药服用,自然毫无效验。

十月初十是慈禧73岁寿辰,宫内宫外,张灯结彩,京城主要街道全部装饰一新。慈禧端坐太和殿,接受光绪以及百官的朝贺。然后,大摆宴席,十分排场,百般隆重。之后,便在畅音阁大戏台唱戏。不料乐极生悲,这天夜晚,慈禧觉得身子不适,在原病中又增添了痢疾。接连数日,上吐下泻,连服鸦片也止不住。

十月十七晚,慈禧虽然病重,但她倒格外“关心”起光绪来:“皇上近日可好?”李莲英趁机又挑拨道:“也是怪事,老佛爷一病倒,万岁爷倒见好多了,这两天经常到海子沿散步……这叫作‘人逢喜事精神爽’啊!”“什么‘喜事’?”慈禧问。“恕奴才用典不当之罪。”李莲英赶忙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病倒了,对于皇上来说自然是‘喜事’喽!哼!难道我会走在他前头?”李莲英又一次领会到“老佛爷”的心思,于是居心叵测地说:“奴才愿意去瞧瞧他,照顾一下,或许能使万岁爷更快地康复呢。”李莲英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隐藏着一个重大阴谋。

慈禧病重的消息令密切窥视两宫动向的袁世凯忧心如焚。因为众所周知,戊戌变法的失败、六君子的被杀、光绪帝被囚禁孤岛派台,完全是袁世凯叛变出卖的结果。他出卖了光绪,一旦慈禧这座靠山倒了,他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幕僚杨士骥、杨士琦兄弟二人的策议下,袁世凯以巨款贿赂和自己命运相连的李莲英,交予他自己从洋人手中弄来的一瓶无味无色的毒药水,共谋密计。

这样,李莲英向慈禧打了招呼,等于慈禧答应杀死光绪。这是李莲英的狡猾处,也是他的阴毒处。

次日清晨,李莲英真的到了瀛台岛,表现出对光绪格外“关心”的样子,向光绪问寒问暖。光绪非常诧异,但转念一想,认为李莲英是怕慈禧死了之后,自己会收拾他,就特意来献殷勤买好的,就没起疑心。过了一会儿,李莲英令小太监给皇帝端了杯“西洋茶”服下。李莲英离开瀛台不久,光绪病情陡然加重起来,他只觉腹中隐隐作痛。被速传而来的外省名医屈桂庭诊断后,觉得光绪的病情很蹊跷,心里很害怕,怕卷到这场危机四伏的漩涡里来,于是草草开了方子,匆匆退出涵元殿。光绪帝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传遍六宫。

十月二十上午,隆裕皇后来看光绪,但他仅微微睁眼看了一看,便又昏了过去,似乎已神志不清。这时候,李莲英拿着一件簇新的龙袍匆匆而入,奉慈禧之命让光绪着一身新龙袍“大行”。太监王商替光绪换龙袍时,光绪倒清醒了,使劲挣扎拒绝。王商不忍心再折腾光绪,跟李莲英商量,此事是否可以暂缓行事。可李莲英却不管这一套,只求光绪速死才好回去销差,亲自动手给光绪换龙袍。

十月二十一晚5时许,光绪驾崩,时年仅38岁。

按清室惯例,皇帝病重,太医院要事先抄录药方、脉案,用以通报各部门,这叫“发抄”。然而,光绪死前却并无“发抄”这一程序。此外,皇帝死了,要用“万年吉祥轿”“请”遗体,这也省略了。太监们只将光绪遗体悄悄从派台移到宫内了事,这前后的处理,都是由已升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一手指挥,由李莲英具体安排的。

光绪死时,慈禧亦病入膏育。神志尚清醒时,召见王公大臣,传下一道懿旨让溥仪继位。

十月二十二早5时许,慈禧按时起床,勉强用过小餐,忽觉头晕目眩,竟一下子昏厥过去。半个时辰以后,慈禧死去,时年73岁。

●清末帝溥仪登基

1908年,光绪“驾崩”两个时辰后,醇亲王载沣被慈禧召进皇宫。慈禧对载沣说:“光绪晏驾,我又在病重之中。现国家有难,朝廷不可一日无君,我决定立你的长子溥仪为嗣,继承皇位,赐你为监国摄政王!明天,你将溥仪带进宫,举行登基仪式。”第二天,一群太监将溥仪带入皇宫,第三天,慈禧便一命呜呼了。又过了半个多月,也就是腊月初二,举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开始时,不满3周岁的溥仪,坐在皇帝的龙床宝座上竟哇哇地大哭起来。载沣觉得在这样的盛典上,皇帝却哭闹不止,太不像话,心中一急,不由脱口而出,叫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马上回老家了!一完就回老家了!”话一出口,文武官员们不由得窃窃私语起来:“怎么说是‘快完了’呢?说要‘回老家’是什么意思呢?”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仪式就在一片混乱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