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辑 短命王朝——隋朝(2 / 4)

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尚书省是朝廷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设吏、礼、户、兵、刑、工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黜陟、调动之政务。其长官为吏部尚书,副职为吏部侍郎。下辖吏部(一称司列)、司封、司勋、考功(一称司绩)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礼部集前朝客曹及祠部等机构之职能于一身,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务。其长官为礼部尚书,副职为礼部侍郎。下辖礼部〔一称司礼)、祠部(一称司梗)、主客(一称司蕃)、膳部(一称司膳)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政务。其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下辖户部(一称司元)、度支(一称司度)、金部(一称司珍)、仓部(一称司庚)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地图、军令之政务。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副职为兵部侍郎(改称司戎少常伯)。下辖兵部(一称司戎)、职方(一称司城)、驾部(一称司舆或司驾)、库部(一称司库)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刑部掌邦国律令、刑法、徒隶、按复谳禁之政。其长官为刑部尚书,副职为刑部侍郎。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工部掌全国各项工程、屯田、水利、山泽、交通之政务。其长官为工部尚书,副职为工部侍郎。下辖工部(一称司平)、屯田(一称司田)、虞部(一称司虞)、水部(一称司川或司水)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门下省与内史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又曾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因时而异。侍中即为宰相。内史省为隋代最高政务机构,其长官为内史监、令。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宰相分工明确,一方面削弱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而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它对唐以后的封建统治体制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六部制,沿用至清末。魏晋以来处于发展中的封建官僚机构,在隋代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隋文帝下诏定礼

礼乐是皇帝祭天地众神、祭祖先以及朝廷吉凶等大事必须遵循的规则。自孔子以来,儒家以议礼乐为专掌,积累起繁缛的学说,朝廷采用它,与实际政治并无关系,背弃了它,却不成其为中国皇帝。非汉族人做中国皇帝,对汉族传统礼乐,只能加入一些本族的旧惯例,不敢有较大的改变。如果改变较大,就会被看做“异类”而遭受反对。所以,礼乐有精神上的作用,任何封建朝代都得加以重视,杨坚从来不喜欢儒学,但对礼乐的重视并不能例外。

东晋和南朝,虽然偏安在长江流域,北方占据者却不得不承认南方是华夏正统南齐高级士族王肃逃奔到北魏,魏孝文帝极为敬重,请王肃为魏兴礼乐、定制度,尽量模仿南朝。北齐后主高纬,令薛道衡与诸儒修定五礼,按当时儒学水平来说,大概齐礼仅次于梁礼。至于苏绰、卢辩为宇文泰所造的周礼,在南朝和山东儒生心目中,只是一些陋儒的杜撰,距离正统礼乐甚远。隋初,宫中太常雅乐与“胡声”并存,杨坚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号召,当然要废弃周礼,依照梁礼及齐礼来修定隋礼。

公元581年,杨坚下诏,祭天祭祖时冕服必须依照《礼经》。所谓依照《礼经》,就是采用北齐冕服。公元585年,杨坚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吉、凶、军、宾、嘉),成书一百卷,下诏行新礼。牛弘等人不懂音乐,议定雅乐,积年不成。公元589年,灭陈,得南朝旧乐器及乐工。杨坚听南朝乐,赞叹说:“此华夏正声也。”牛弘奏称中国旧音多在江南,梁、陈乐合于古乐,请修补以备雅乐。魏、周乐杂有塞外声音,请停止演奏。公元594年,雅乐成。杨坚时先定周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等七部乐,此外还吸收了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外来音乐。到杨广时,又增定为九部乐,即: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实,杨坚并不懂得礼乐,这样做,目的在于从南朝接收华夏正统的地位。

●隋朝大军败突厥

北朝后期,突厥成为北方游牧地区的强大国家。周、齐对立,各送重赂求突厥援助。其时,突厥沙钵略可汗继立,贵族争夺继承权发生纠纷,各个部落都自立大汗,如阿波可汗、突利可汗、达头可汗等。其中沙钵略兵力最强,是突厥大可汗。

杨坚建隋后,不再给突厥礼物,突厥贵族经常带领骑兵在东起幽州、西达河西的漫长战线上对隋进行骚扰。公元583年,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兵分八路反击突厥。杨爽出朔州,大破沙钵略军。窦荣定出凉州,击败阿波军。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和沙钵略互相攻击。至此,突厥形成了以达头、阿波为首的西突厥汗国和以沙钵略、突利为首的东突厥汗国两个对立的势力。

沙钵略屡被隋军打败,公元584年遣使求和。次年,沙钵略可汗归附隋朝,经隋朝同意,率部内迁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