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回江海(1 / 4)

作品:《重生九零发家致富

因为在涌泉县耽误了太长时间,暑假都已经过去大半,陈凤霞一行人不得不放弃克斯县的行程,转而东行。

要回去呢,三个姑娘得送去深圳拍电影。王月荣口中的大海说的就是深圳的海。

为啥要去深圳拍戏?因为这部戏的主要内容就是城里小孩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啊。夏天要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坐上了去深圳的火车,去找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非常羡慕那些可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却惊讶地发现这些小孩也没学上,天天在菜市场和城中村跑来跑去。

呃,夏天结束了,故事戛然而止。

陈凤霞觉得现在的电影真敢拍。估计票房是不指望了,儿童片还是一堆留守儿童的故事,上哪儿找票房去。这电影估计还是冲奖用的,这主题就挺符合冲奖要素。就是将来希望别有人追着王月荣喷,说她专门拍抹黑国家的片子去讨好西方世界来得奖。

唉,不美好的东西连记录下来都是罪过啊。

除了送孩子们去深圳拍电影,陈老板还得将从涌泉县挑选出来的工人带回江海。总共六十人,其中三十人是给高桂芳的两个厂准备的工人,剩下的三十人则要被陈凤霞带回梦巴黎。

后者当然不能在店面里工作,她们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根本没办法跟客人交流。

陈凤霞想来想去,还是将她们安排进了服装部的婚纱清洗组,专门负责婚纱清洗工作。

她打算将清洗组单独拉出来,也对外接单子。现在江海市的婚纱影楼未来越多,需要定期清洗的婚纱自然也日益增长。大部分影楼是一个礼拜清洗一回,这方面的服务需求不小。

如果好好做婚纱清洗业务,也能拓展一条收入来源。

陈敏佳看着这些坐拖拉机、坐货车、坐马车从各乡各村赶过来,脸上全是对山外世界懵懂的憧憬的女孩,突然间重重叹了口气:“我好想像瑙鲁一样在澳大利亚盖一座大厦,把所有的国民全都迁移进去,不用再回这里了。”

初中地理书上就有这个趣味小故事,靠卖鸟粪发财的岛国担心资源开采完之后,国家会无以为生,所以提前到别的国家盖好楼,到时候搬过去。

她觉得涌泉县就是那不适合人住的岛。那里的女人都应该离开,去大城市,过真正属于人的生活。

可惜她没能力啊,杜甫千百年前就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都没办法得到答案的难题,她又如何能解答。

陈凤霞暗道,就是能盖起高楼,人家澳大利亚也不要你啊。

事实上,她印象当中瑙鲁人最终也没搬进那栋大楼。因为政府财政紧张,那楼被抵押给澳大利亚换钱了。而且为了获得澳大利亚的经济援助,瑙鲁人还不得不同意后者在自家修建难民甄别中心。说白了,那就是个收容所,非法进入澳大利亚的难民人家也不想要,那就直接丢到瑙鲁去吧。

可这事具体是哪年发生的,陈凤霞搞不清楚,所以她相当识相地闭嘴,只任由小姑娘继续唏嘘下去。

然而大人宽容,小孩子之间却是要辩驳的。

郑明明就直接打消了表姐的痴心妄想:“你把这么多人都带回去了,你就是有地方给她们住,你让她们靠什么过日子?江海自己都有一堆下岗工人找不到工作呢。没工作,她们就是盲流,说不定哪天就被收容所抓走了。就跟在深圳一样,没那个边防证,武警就追着你跑。”

她重重地叹了口气,“城市不欢迎她们的,城市会想方设法地驱逐她们。一直都这样啊。”

吴若兰冒了句:“没错,想想真不公平,那个时候城市青年上山下乡,不也获得了跟农民一样的生产资料也能够落户嚒。为什么反过来就不行了?”

方律师笑了起来:“那也是特殊时期官方引导的行为。城市没有充足的工作岗位,需要富余劳动力下乡自己找饭吃。其实在出产有限的情况下,农民也不欢迎跟自己抢饭吃的人。但是官方政策要求他们必须得接收,那即便有意见也只能忍着。”

陈敏佳头往车后椅上靠自言自语道:“现在换成农村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去城里找工作,就没有政策保护他们啦。哈,还是得离开,就算在城里过得再差,也比她们现在好。”

郑明明摇头:“那照这样说,当初去法国勤工俭学的人就不该回来啊。应该所有人都去法国,那个时候的中国贫穷又落后,军阀混战列强侵略,抽大烟的抽大烟,裹小脚的裹小脚。大家不跑就没活路了。但是如果当时所有人都逃走了,那哪里还有新中国?”

车上的人震惊了,就连陈凤霞都没想到女儿居然会想到这方面去。

郑明明却一本正经:“不好的也能变好,一个世纪前的江海还远远不如现在的涌泉县呢。我那天看邓颖.超的传记,说妇女权益的问题其实是压迫者向被压迫者的剥削。只有真正的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解决了人对人的剥削与掠夺,实现真正的平等,才能够保障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的权益。我想男女平等如此,城乡居民平等也一样。只要人人平等了,一切就会迎刃而解。想要做到这一步,就得消灭特权阶级。但这又很难,因为既得利益者肯定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想方设法固化阶层权益。他们不想让被压迫的人站起来,这样他们就无法顺理成章地奴役剥削后者了。可再难,所有人的问题也只能自己解决,不能指望得到好处的人大发慈悲。他们的慈悲都是建立在施舍的基础上的,不会长久,也不能侵犯他们的利益。”